让一切都过得去
我们经常遇到以下三种状况:
事情的转变往往不照我们的预期走。
解决问题太花时间。
最后还是可能失败。
所以,该我们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不作为。比起纵身一跃、跳进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留在原地可靠多了。
其实,还有其他选择的。「是」和「不是」,「会失败」和「不会失败」之外,还有第三种状态:一种茫茫未知、未成定局、尚未完结的状态。
不是什幺事都得「过得去」才行。
也许,每件事都在变换中会比较好。
勇敢地向前迈进。带着与紧张共处的决心奋力向前。边走边学。
失败最多次的人,获胜!
这幺做!
走出舒适圈。
自己选自己。
延迟享乐。
寻找喜悦。
奉行宽宏大量。
与恐惧共舞。
无法容忍平庸。
明眼看现实世界。
当自己的老闆。
或者这幺做?
尽可能只做有把握的事,给别人权力来挑选你、解除紧张,给你指示。
及时行乐,今晚饭后先吃甜点,减肥明天再说。狂按喇叭,和前夫吵架, 摔桌子,找机会教训别人,都因为这幺做感觉很爽,自己有资格、有份量。
对自己宽宏大量绝对没问题,一谈到腾出时间来帮助别人,马上就有别的事要忙。
更有甚者,让恐惧(以及害怕恐惧)左右你的决定。站在电扶梯上大喊大叫,等人过来解救你。
差得远了
在《公开:阿格西自传》一书中,网球名将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 写下了他打球学到的祕诀:「我不认为温布顿改变了我。其实,我反倒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不堪的小祕密:赢球不会改变什幺。因为我赢过大满贯,我有幸得知世界上很少人有机会知道的事情。赢球的美好不像输球的痛苦那幺强烈,美好的感觉也不像痛苦那幺持久。两者差得远了。」
哎哟,我们太容易选择相信亚马逊网站上的五个好评比不上一个负评的影响力,五笔成交的生意比不上一次闭门羹。选择这样过日子实在很悲哀。
难怪我们不想发言,不想挺身而出,或者做了不起的大事。我们已经催眠自己,美好的感觉根本不足以超越痛苦的感觉。
「当时我别无选择」
当然啦,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脱身,这句话是再好不过的说词了。
谈到自己别无选择,选择多幺有限,或是要如何奉行指示,或听从命令,按照规划的蓝图走,全都不能怪我们。错不在我。
这样的感觉滋味很美妙吧?没有自由,没有责任。你别无选择,所以哪有可能需要负责?
这和哀怨地坦言「当时我有选择」是完全对比的。当我们有选择,有选择的自由,我们也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
没错,你猜对了:我们总是有选择。
正确地说应该是:「要是我想保有甲、乙、丙,那我就别无选择。」或者可以这样说:「要是我希望不要破坏现状,不要引起骚动,不要拿我心爱的东西来冒险,我就别无选择。」
但当真完全没有选择?
我们刻意製造出自己别无选择的幻觉,因为没有束缚是很可怕的事。但是我们探究地愈深,就愈能了解自己实际有多少选择。选择走哪几条路,或者更深入来说,有哪几条路我们选择不走。
没开始写的部落格,没辞掉的工作,刻意忽视的不公不义,没走的道路,没启齿的疑问。
电扶梯往上的同时,如果我们也跟着走,速度就会变快。迟早,每台电扶梯都有故障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要怎幺因应,自由总是操在我们手上。
摘自《有机会,拚就对了!》
Photo:Kate Ter Haar, CC Licensed.
数位编辑整理:曾琳之
风暴前瞻 340℃ 92评论让一切都过得去
我们经常遇到以下三种状况:
事情的转变往往不照我们的预期走。
解决问题太花时间。
最后还是可能失败。
所以,该我们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不作为。比起纵身一跃、跳进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留在原地可靠多了。
其实,还有其他选择的。「是」和「不是」,「会失败」和「不会失败」之外,还有第三种状态:一种茫茫未知、未成定局、尚未完结的状态。
不是什幺事都得「过得去」才行。
也许,每件事都在变换中会比较好。
勇敢地向前迈进。带着与紧张共处的决心奋力向前。边走边学。
失败最多次的人,获胜!
这幺做!
走出舒适圈。
自己选自己。
延迟享乐。
寻找喜悦。
奉行宽宏大量。
与恐惧共舞。
无法容忍平庸。
明眼看现实世界。
当自己的老闆。
或者这幺做?
尽可能只做有把握的事,给别人权力来挑选你、解除紧张,给你指示。
及时行乐,今晚饭后先吃甜点,减肥明天再说。狂按喇叭,和前夫吵架, 摔桌子,找机会教训别人,都因为这幺做感觉很爽,自己有资格、有份量。
对自己宽宏大量绝对没问题,一谈到腾出时间来帮助别人,马上就有别的事要忙。
更有甚者,让恐惧(以及害怕恐惧)左右你的决定。站在电扶梯上大喊大叫,等人过来解救你。
差得远了
在《公开:阿格西自传》一书中,网球名将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 写下了他打球学到的祕诀:「我不认为温布顿改变了我。其实,我反倒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不堪的小祕密:赢球不会改变什幺。因为我赢过大满贯,我有幸得知世界上很少人有机会知道的事情。赢球的美好不像输球的痛苦那幺强烈,美好的感觉也不像痛苦那幺持久。两者差得远了。」
哎哟,我们太容易选择相信亚马逊网站上的五个好评比不上一个负评的影响力,五笔成交的生意比不上一次闭门羹。选择这样过日子实在很悲哀。
难怪我们不想发言,不想挺身而出,或者做了不起的大事。我们已经催眠自己,美好的感觉根本不足以超越痛苦的感觉。
「当时我别无选择」
当然啦,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脱身,这句话是再好不过的说词了。
谈到自己别无选择,选择多幺有限,或是要如何奉行指示,或听从命令,按照规划的蓝图走,全都不能怪我们。错不在我。
这样的感觉滋味很美妙吧?没有自由,没有责任。你别无选择,所以哪有可能需要负责?
这和哀怨地坦言「当时我有选择」是完全对比的。当我们有选择,有选择的自由,我们也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
没错,你猜对了:我们总是有选择。
正确地说应该是:「要是我想保有甲、乙、丙,那我就别无选择。」或者可以这样说:「要是我希望不要破坏现状,不要引起骚动,不要拿我心爱的东西来冒险,我就别无选择。」
但当真完全没有选择?
我们刻意製造出自己别无选择的幻觉,因为没有束缚是很可怕的事。但是我们探究地愈深,就愈能了解自己实际有多少选择。选择走哪几条路,或者更深入来说,有哪几条路我们选择不走。
没开始写的部落格,没辞掉的工作,刻意忽视的不公不义,没走的道路,没启齿的疑问。
电扶梯往上的同时,如果我们也跟着走,速度就会变快。迟早,每台电扶梯都有故障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要怎幺因应,自由总是操在我们手上。
摘自《有机会,拚就对了!》
Photo:Kate Ter Haar, CC Licensed.
数位编辑整理:曾琳之